異型坯循環水系統中板式熱交換器在線化學清洗方案
污垢產生原因與危害
(1)原因。
①軟水和冷媒水在循環使用時,水中的鈣鎂碳酸鹽遇熱后分解為碳酸鈣、氫氧化鎂等沉積物以及大量生物黏泥附著于板式換熱器的翅片上,形成水垢與污垢,部分懸浮于循環水中,沉積于流速較低的受熱面上,形成二次水垢;
②循環水中的異養菌與水中懸浮物形成黏泥附著物,黏結于受熱較大的換熱器面上,影響板式換熱器的換熱效果;
③在夏季由于氣溫高,為保證正常生產,軟水應急冷卻塔投入運行,將空氣中的灰塵與細菌帶入水中,加速了水垢形成。
異型坯軟水、冷媒水工藝流程
(2)危害。①熱交換器結垢嚴重時,直接導致熱交換效率大幅下降,致使系統通過增大循環水量來維持生產,使得泵的負載率上升,耗電量增大,換熱效果下降,軟水側溫度升高;②熱交換器結垢特別嚴重時,板片間通道阻塞,垢下腐蝕加重,也會造成管路腐蝕損壞,甚至報廢。因此,從降能節耗、提高設備的使用效率角度考慮,為有效排除設備運行隱患、延長設備使用壽命,有必要定期對熱交換器進行清洗除垢處理。
方案設計
在每臺板式換熱器安裝清洗供水管、閥及排水管、閥(圖2),利用現有設施建立1套循環清洗系統(Q=400 m3/h、P=1.0 MPa或根據單臺換熱器流量進行同比例配置水泵),逐臺進行沖洗、酸洗、堿洗、清洗及鈍化處理,以溶解、剝離生物黏泥、清除污垢。酸洗液成分為甲酸 (或其他有機酸的混合物)(81.0%)、水 (17.0%)、緩沖劑(1.2%)以及表面活性劑(0.8%),主要用于溶解、剝離生物黏泥、清除污垢。堿洗液由NaOH、Na3PO4、軟化水按2∶4∶4比例配制,主要使得清洗后的系統在進行較長時間置換水的時間段內,使較低的系統pH值得到緩沖,緩解活化的金屬表面再次出現浮銹的趨勢,防止清洗下的鐵銹等雜質再次發生沉積。清洗流程為水沖洗—酸清洗—堿洗清洗—中和—水沖洗(大水量)。為節省清洗時間,清洗時可將除剝離、除垢清洗2個過程合并為1個過程完成,該階段清洗為關鍵階段,直接關系最終的清洗質量。
清洗技術要求為:
①沖冼,酸洗前,需對換熱器進行開式水沖洗,既能提高酸洗效果,又可降低酸洗耗酸量;
②酸洗,先將酸洗液置入循環水箱,再注滿換熱器,靜態浸泡2 h,最后連續動態循環3~4 h,期間先對軟水側清洗,后對冷媒水側清洗,酸洗完畢后,應將酸洗液稀釋中和后排放;
③堿洗,酸洗完畢后,用 NaOH、Na3PO4、軟化水按一定比例配制好,利用動態循環方式對換熱器進行堿洗,達到酸堿中和,使得換熱器板片不再被腐蝕;
④水洗,堿洗完畢后,用清潔的軟化水反復對換熱器進行沖洗0.5 h,將換熱器內的殘渣徹底沖洗干凈。為保證清洗劑的濃度,在循環過程中,每隔1 h 應檢測1次清洗槽內清洗劑的濃度,使得清洗劑的濃度始終保持在110~115 mol/L安全有效范圍內,必要時需添加清洗劑,同時在清洗過程中需對清洗液進行pH、濁度(或懸浮物)總鐵、濃度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