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態文明建設主要內容
水生態文明建設包括以下內容: 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優化水資源配置;進行節約用水管理;嚴格水資源保護;促進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規范水利建設中的生態保護;提高保障能力;加強宣傳教育。
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是水資源的“三條紅線、 四項制度”,是水生態文明建設核心內容?!叭龡l紅線” 具體包括水資源用水效率和開發利用控制以及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的紅線管理,“四項制度”在用水效率、用水總量、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的控制及水資源管理考核和責任制度中體現[5],從制度方面嚴格控制供水、用水、排水行為,因此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是保護和改善水生態系統的根本制度,必須嚴格執行。
優化水資源配置
因勢利導開展河湖水系連通,在保證水生態安全的基礎上,發揮水系連通的多種生態功能。構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蓄泄兼顧、削峰補枯、引排適當、水流暢順、功能互補、水清岸綠的江河湖庫連通水系。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加強抵御水旱災害的能力。開展重點水源工程的建設,因地制宜進行引流調水、河湖清淤、排污整治等水資源工程的建設。全面實行水資源的統一調配。完善建設城鄉預備水源,協調城鄉一體化供水,確保城鄉飲用水的安全。
進行節約用水管理
在生產生活的過程中貫徹節約用水的原則,堅持以水定產業、以水定項目、以水定發展,將水資源承載能力作為社會經濟發展決策的重要依據。加快發展農業節水,大力發展噴灌、滴灌等灌溉的先進技術。工業重點抓鋼鐵、化工等高耗水行業,加大工業節水技術的全方位改造。推廣日常生活的節水器具。多渠道利用非常規水資源(雨水、再生的污水、海水、空中水資源等)。水資源匱乏的地區嚴控城市擴展,限制高耗水行業建設,對農業粗放的用水方式加以遏制。
嚴格水資源保護
認真落實重要江河湖海水功能區劃,實行分級分類管理,建立江河湖海水質評價體系,嚴格保護飲用水源地,對水源地應急的對策規范化處理。對地下水的開發總量和水位嚴格控制,對地下水的水質加強監測,對地下水的超采區的采取綜合整治,多渠道防治地下水污染。積極開發水電清潔能源,深入進行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促進生態清潔小流域的全面建設。
促進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
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盡量保持江河湖庫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與流量,根據社會的基本用水需求,維護江河湖海的優良生態環境。嚴加保護重要的江河源頭、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以及濕地等,大力開展內源污染的綜合治理,促進生態脆弱地區的河流水生態修復。定期進行重要河湖健康評估,建立完善水生態補償,充分發揮水生態系統的自我保護和修復能力。
規范水利建設中的生態保護
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建設項目中的環境保護設施和建設項目的主體工程應該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將建設項目的水生態保護、水土保持措施納入招標文件及施工承包合同,明確施工單位責任,落實資金,保障建設進度,并制定施工期環保、水保監測及管理方案,妥善處理施工期生活區和施工區的廢棄物,及時開展污染防治,恢復生態環境;加強工程施工中邊坡開挖、料場、棄渣場等治理,防止水土流失。
提高保障能力
逐步完善的水資源管理、監督、監控和考核制度,規范投入機制,政策法規和社會監督機制。把水資源主要指標加入各地發展的全面評價體系,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各司其職,緊密配合,保證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嚴格實施。建設監控、預警和管理為一體的各級水資源管理系統。多方面開辟資金渠道,建立政府指引、市場參與、廣泛投入的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投入機制。增強社會輿論的公共監督作用,建立和完善水生態文明建設各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文件,堅決打擊任何破壞水生態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
加強宣傳教育
利用“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從政府、公眾、學校、 媒體等層面,利用電視、網絡、報刊、廣播等形式多樣的宣傳途徑,通過深入宣傳“人多水少、水資源時間空間分布不均勻”的基本水情,讓廣大民眾廣泛參與水生態文明的宣傳和教育活動,提高水資源的憂患意識、保護意識、節約意識,形成珍愛水、保護水、親近水的良好社會氛圍。